台灣處於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交界,早在1500萬年以前開始,菲律賓海板塊每年就以平均82mm朝西北方向前進並推擠碰撞歐亞大陸板塊,這個情形除了會產生造山運動外,日益累積的能量釋放時會引發地震。因此地震對於台灣人民來說,根本就是生活的日常。❤️所幸這次台東池上6.8級規模的強震,沒有造成太多人員的傷亡,實在是不幸中的大幸,恩典🈵️溢。
年年強震威脅下,缺乏「耐震設計」的危險老舊建築,將首當其衝。台台灣是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政府才嚴格要求耐震設計與施工規範。換言之,在民國88年前與後幾年(二年)內的多數建築都沒耐震考量(強柱弱梁)與施工精度(樑柱箍筋、隔層搭接、混凝土不加水等要求)。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曾警告,北市若發生6.3級以上地震,至少倒塌千棟以上房屋。
😢每當其他縣市發生規模六以上地震,我就開始擔心北部發生大地震的機率又往上提升,又看到公司附近馬路兩邊早期蓋的高層建築物,都替它們擔心,深怕早期建造的房屋其結構系統無法因應未來發生的大地震,所以有住在附近的朋友問我,我都建議趁現在房價好,老屋換新屋,也換❤️心安。至於一般的矮公寓或透天厝,我覺得地震造成的危害較小,只是沒有電梯上下樓比較不方便。
✍️在此,我真心建議新北市政府能把央北二期重劃區分回的土地一部分先拿來蓋都更交換房,這些都更交換房蓋好後,再拿來和老屋住戶交換,取回老屋基地後,再進行老屋改建,再和老屋住戶交換,…再交換,透過一次又一次交換的良性循環,相信可加快都更的腳步👣。
🔍由於台灣位處地震帶,隨時都有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我本身就是從事營造業,因為有此體認,所以公司在建築產品規劃上,以「結構安全」位居首位,亦即,從產品的格局配置、結構系統、施工細節等方面,就須考慮「耐震級數的提高」、「耐震標章取得的可能性」。在施工時,確保良好的施工品質及落實嚴謹的查核,水電管線、空間隔間等配置一次到位,並建置完整的生產履歷。以確保建築物能達成耐震的最高原則:「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以採用了「強柱弱梁」的設計方法,也就是在「大地震時允許梁柱受損,但柱子不能折斷」,否則房子就會坍塌,造成人命的傷亡。
蓋房子是一輩子的良心,這是我創業以來一直的堅持。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