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物外牆的裝飾,在結構體施作完成後會依照不同的裝飾需求及設計表現,進行乾式或濕式的工法,乾式一般來說就是採用五金零件連結結構面與外牆裝飾材的一種方式,例如:石材、鋁包板;濕式工法則是採用泥作粉刷,透過水泥砂漿與黏著劑之間的黏著力來抓住外飾材,例如:磁磚、抿石子。本篇漫談將簡單說明抿石子的工藝及施工特性。
「抿石子」是台灣建築外觀很普遍的一種形式,最開始是由日本人發明,並於日治時期引進到台灣來,當時日本人學習西洋建築理論工法,但卻因為缺乏大量的石材可開採,因此發明了以洗石子工法取代石材,後來幾經改良創新才有目前的抿石子工法,目前最常見的石子鋪面依其不同的施作工法,共有「洗石子」、「抿石子」、「磨石子」、「斬石子」等四種型態。
抿石子在施作的工序上與「洗石子」極為相似,不同點在於「抿石子」是待水泥略乾時,用海綿將水泥抺去,使石子表面慢慢地突顯浮現,而「洗石子」是等水泥略乾時,以霧狀水柱將表面泥漿洗去,使石子突顯浮現的方法。
抿石子說起來就是將選定顏色的石子拌入水泥漿內,並以鏝刀像在打底般的把拌合好的石子水泥漿抹到牆面上並整平,靜置一段時間後,再使用海綿擦去表面的泥漿使得水泥漿內的小石子可以留在牆上,此種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降低直接沖洗時的環境污染,也還因為抿石子及水泥砂漿的黏結性而可以用在任何造型上,無論大面積、小範圍或是特殊造型、圓弧、稜角等都可以適用,一般施作抿石子造型時也會用壓條來創造分隔的效果,使抿石子不會因大面積的施作而顯得單調無趣,在壓條的分隔上也能有效地做出分割縫,使得抿石子在天氣變化時,能有一些熱漲冷縮的彈性空間,另外因為抿石子完成後顆粒表層,可有一定的止滑效果,因此也很適合用在斜坡道上。
但是抿石子有著裝飾上的靈活性也有其相對應的缺點,由於石子鋪面都具有凹凸多角的表層,因此細縫處容易卡污,同時也極易受風化而剝落因此選用防水石材及加強防水措施,以及施工完成後定期的清潔保養格外重要。
另外,抿石子是由水泥漿做為基底來施工,所以完成時會有古樸的感覺,當然有些建築設計就是要這種仿古的效果,但是一般用在新建案上的工法,都會在抿石子完成後額外塗抹一層亮光漆,不僅具有防水及保護抿石子的作用,更會使抿石子較為亮麗,一般來說就比較符合大眾對於新房子外牆的期待。
註:照片為鈞豐御賞完工實景照。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