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灘:大家一起動手愛台灣

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小島,東臨太平洋、西臨台灣海峽,南北還有巴士海峽及東海,人與海洋之間的距離是如此靠近,加上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被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等兩大板塊互相推擠而產生的高山,臨海望山是如此的壯麗、如此的心曠神怡,也是許多外國朋友到台灣來最羨慕的地方,可是到了海邊,卻常常看到許多垃圾佈滿了海邊,使得美麗的風景中多了些不該有的哀愁。 

2021年的元旦,我給自己一個挑戰,在太陽尚未露臉的清晨及攝氏十度的低溫中,舟車勞頓的到和平島─阿拉寶灣內去撿拾垃圾,為這片美麗的島嶼貢獻一點小小心力,在彎腰撿垃圾的時候,同時去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然後反思平日裡的生活點滴,是否在不經意中對環境造成了傷害? 

阿拉寶灣,一般人也許會很陌生的名字,卻是CNN票選世界上最值得看日出的21個景點其中之一,只是因為該地易生落石所以被封閉了多年,讓土地得以休養生息,直到去年又重起開放,開放前大家都很期待,但是一到該地,海峽地形真的是美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但是放眼望去不僅有美景還有滿滿的海洋廢棄物,也許是因為關閉太久的關係,該地不只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就連海洋廢棄物也是累積的非常多。 

剛開放阿拉寶灣之前,我就參與過一次的淨灘,當時是為了開放前要迎接遊客,所以廣邀各方人士協助參與淨灘,當時的海洋廢棄物真的是令我大開眼界,除了最常見到的漁業廢棄物,像是保麗龍、浮球、釣竿擬餌外,更多是生活廢棄物,寶特瓶、吸管、拖鞋、眼鏡、洋娃娃等,最誇張的是有兩大台冰箱跟冷媒桶竟然也被丟到海裡,這些東西對海洋造成的傷害真的是太大了,我常想著當人類亂丟東西的時候,真的不會想到有一天這個東西會回到自己的身上來嗎? 

我們亂丟垃圾,海洋生物把垃圾吃下肚,我們再吃下海洋生物,最終的結果不是害人害己嗎? 

塑膠從1850年發明開始至今也不過短短的170幾年,但是塑膠被濫用的程度,卻已經氾濫到無法想像。塑膠有著可以重複使用的特性,重量相對於鐵製品輕上許多,又容易生產,從發明塑膠開始的便利性著實為人們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其中更是衍生出了各式各樣的產品,一直到今天,可以發現生活中塑膠製品無所不在,我們甚至沒有辦法過著不用塑膠的一天,就連我現在打字,手上的鍵盤都是塑膠製的,而這些東西在便利的同時,卻又因塑膠強度較弱的特性,導致物品用不了多久,就必須汰換,這些被換掉的塑膠製品究竟有沒有好好的被回收再利用,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鈞豐建設屬於建築產業,是世人眼中最會製造廢棄物的一個行業,就連工作中產生的各種營建廢棄物都被主管機關列管著,以防不肖業者偷倒垃圾而污染及破壞了這片美麗的土地。我們身處其中,難免會對製造垃圾這件事情多點關注,因此鈞豐建設在施工中會盡量採用一些綠色建材及工法,像是防水建材中以往都是採用壓克力樹脂─彈性水泥,靠著壓克力的特性來防水;而在鈞豐建設的建案中,則是開始採用賽柏斯這種新型態的防水材,靠著水化作用產生的化學結晶堵住混凝土中的孔隙,從而達到防水的功用,進而減少壓克力材料的使用,儘管現階段礙於賽柏斯只能作用於混凝土的特性,還不能完全停用彈性水泥,凡事起頭難,有了一個開始,我們就能慢慢研究各種材料的特性,盡量減少會有污染環境疑慮的建材使用,從而達到愛護環境、友善環境的目標。 

也許對有些人來說,鈞豐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但是還是那句老話,有些事情不做不會怎麼樣,但是做了就會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