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大地震的省思—隔震裝置


📈既然台灣位處地震帶,對於地震的發生既然躲不掉,何不從容面對它。

🥇建築物首重「結構安全」,其次才有舒適、健康、智慧及綠建築等考量,於是在建築物結構設計上就有有耐震、制震及隔震等規劃設計工法,其中:

1️⃣耐震:係以硬碰硬的方式在搭配彈塑性變形來抵抗地震力的破壞。
2️⃣制震:係以消能器、阻尼器等設備來吸收地震力,達到降低地震力對建築物的影響。
3️⃣ 混搭使用:一般用於耐震➕制震等設計。  
4️⃣隔震:係以「隔震裝置」分離建築基礎層與上部結構層,但不影響結構整體安全性,地震發生時,利用隔震裝置的「大變形能力」來消耗掉六、七成的地震力,剩餘的地震力才會傳導到上層建築物,此時大大降低上層建築的地震力,可確保大地震時的結構安全。

📝上述四種方法,其能見度及使用量以耐震設計最為普遍、制震次之、混搭再次、隔震最少;效果最好的方式,我認為是「隔震系統」,但成本也最高:在日本,很多重要建築都有採用,在台灣,慈濟醫院新店分院也有採用。

😇一分錢一分貨很現實,建築售價的組合包含:土地成本➕規劃設計成本➕營建成本➕資金成本➕管銷成本➕稅金➕利潤。

✅其中「土地成本」及「營建成本」占大宗,亦即好地段➕好建築🟰房價好貴貴(比區域行情貴2~3萬/坪);如何在好地段推好宅產品,且又能讓多數消費者可負擔,是鈞豐建設努力的目標,高技師期待「中央新村」下一棟建築好宅作品能引進建築「隔震器」,且能有兩房產品的規劃,並善用室內空間規劃技巧,讓年輕族群也能有機會享受。

❤️「鈞豐建設」秉持,一棟比一棟好的建築經營理念下,持續引進成熟且優質、安全的建築工法、設施及設備等,不斷優化本司的建築好宅商品,讓客戶買的安心、住的放心、投資有信心。